关于死亡的一些感想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0-03-28
关于死亡的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只是觉得死亡只是一个词语,存在于口头上,一直被大人们所忌讳,每每提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语,总会遭到老人们的苛责。直到我5、6岁那年,我第一次面对了亲人的死亡,但是那时候年少懵懂,再加上家人在那期间把我交给了别人照顾,所以曾祖父的逝世并没有在我感官上造成任何的冲击。我依然可以在幼儿园谈笑自如,和朋友们讨论着自己所听说过的葬礼上各种各样天方夜谭的故事。
随着自己渐渐长大,即便到了十多岁的年纪,所有的关于死亡的消息也只是来源于媒体或者是他人的口中,因此对于死亡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感触。只是有着少年的那种躁动和无知,时常对家人说出一些以死为挟的话,而招致责备。
以前所有以死为挟的话只是一时口快,直到此后青春萌动,情窦初开,因为一些十分愚蠢的念头,才真正第一次尝试去面对了死亡。即便愚蠢,但是这个经历在死亡这个命题上给我增加一些理解,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死亡是可以离我们如此之近,更重要的是选择死亡也可能会是一件颇为艰难的事。所以,当高中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谈起某明星自杀之事,那种轻蔑和鄙夷的表情,引起了我内心的愤怒。不曾经历,难以体会那种抉择的艰难,而这种艰难是不亚于选择坚强面对人生的。当死亡成为你的选项之一的时候,选择真的不是一件易事。
外公的葬礼是我第一次直接经历了亲人的逝世,我不曾见到他在世的最后一面,但是当我从广州匆匆赶回去时,尚未到外公家,已经远远看见原本熟悉的地方已经布满了白色和黑色。而从见外公遗体最后一面一直到葬礼的整个过程,并且亲自送着棺木上车拉到殡仪馆,最后看着变成一盒骨灰回来。短短的两三天里,直击的这整个过程,给我的感官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更重要的可能是心理上的那种无所适从,让我不得不对死亡重新做一次思考。
其实自从我上大学以来,身边许多熟识的人撒手人寰的消息都不断传来,这些事像雪花一样在我的心上层层累积着,直到外公的去世才引发了我的第一次的恐惧。我的这种恐惧虽然是源自于对死亡的恐惧,但不是那种对于自我消亡的恐惧,不是怕死,我是恐惧着亲朋好友们的死亡。
在不知不觉中,自己长大了,回头看看,才会发现背后那些一直在支持着你的人们,已经老去。然后一个清醒的人都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亲人的死亡将陆续地迎面扑来,一次次地压在你心上,让你难以透过气来。当然,我知道一定会有朋友劝慰我,告诉我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重点是活在当下等等这样那样的道理,我懂,我都懂,我也是这么安慰别人的。但是我也知道,有些痛苦是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的,即便明白再多道理,但是痛苦并不会减少,只是你要学会如何在痛苦中坚强起来,然后忍受更多的痛苦罢了。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乡村里,我是我那一辈中出生的最晚的,所以我没有什么年纪相仿的玩伴,青壮年们也多出去工作了,所以我是在老人们的照顾下长大,身边更多的也是一些三姑六婆,跟随着她们耕作、拜神。或许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要比许多人对于老人、自然有着更为敏感的性格吧,所以我的心情是许多人所无法理解的。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也就正因为我的性格,因为我一直都觉得我不断地生活在记忆之中,我对于过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依赖感。而当看着身边那些熟悉的人和事物消失的时候,那种在记忆上的撕裂感,并不比肉体上撕裂来得轻松。当对于一个人的记忆戛然而止的时候,就是一个新的伤痕,并不会因为你是否坚强而消失。
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在家里的饭桌前,还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坐着的位置,身边的亲人们都在那,然后我慢慢长大了,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直到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坐在那里。梦醒来,真有说不出的哽咽心情。有人或许会安慰我,有人离去,总会有人来到我的生命之中。是的,诚然如此。但是来与去的,永远都不是替代的关系,在我的心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记忆,是他人所无法取代的,而新到来的,终究还是会离去,这些并不会让我变得轻松,相反只是更沉重罢了。所有道理,我都是明白的,只是那种注定了的性格,是让我难以释怀的。
从不知何时开始,我对于出世的思想特别向往,倘若能摆脱这些关于死亡的困扰,又或是我何时能够参悟死亡的终极意义,我也就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了。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对于过往记忆的一种抛弃,甚至是刻意的遗忘呢?我不知道,因为这两者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悖论。
外婆病重,其实自外公去世以来她就不怎么好。十多岁就嫁给外公的她,厮守七十多年的伴侣离去,那种心里的痛,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但我真的希望希望她能挺过这一关。
言及于此,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我知道关于这个话题,我会有更深更深的理解,只是,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有些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