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新偶錄——個人讀書筆記
時新偶錄——個人讀書筆記

時新偶錄——個人讀書筆記

時新偶錄——個人讀書筆記

 


曾按:讀書不勤,好殺書頭,勝在堅持,日日讀,時時新,偶作記錄,故有“時新偶錄”之謂。

 

矛盾論之核心   2024/12/04

《矛盾論》為毛之經典,揭櫫辯證唯物主義之要義: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不存在沒有矛盾的事物,不存在沒有矛盾的過程。

2.矛盾的重要性:只有理解了矛盾,才能理解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只有樹立了普遍矛盾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指導工作和生活。

3.運用矛盾論的基本方法:任何問題都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從兩方面去分析。從不同視角看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4.認識事物的根本屬性:事物具有同一性和鬥爭性。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只有對立不是矛盾,只有統一也不是矛盾。

5.矛盾統一的兩種形式: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矛盾一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6.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要因事而異、因人而異地處理問題。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矛盾,要因時而異地處理問題。

 

歷史研究的價值    2024/2/21

历史学者参与到改革开放史研究,首先不是提供什么解释范式,而是应当厘清历史事实,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历史研究追求还原真相,真正还原不容易。有人把历史真相区分为事件真相与逻辑真相,我以为有道理。真正好的研究,应当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它的前因后果,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做大事记式的记录,看不到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的复杂性,这样才能给人一种历史智慧。

 

博廈張氏   2021/8/23

近日有人问及壆下张氏殷实,不知经营何业。实为好问题,遂查如见堂张氏族谱卷二十六教谕天民公传,天民公即张熙元,张敬修二哥,传曰长兄不事生产,悉由张熙元掌之,家成大富,亦曾助万顷沙田一事,言接济何方陈诸公,想必壆下张家亦沾沙田之利。

又,博廈即壆下,壆即堤之意,亦可知壆下實與圍田有關。陳志載明代東莞縣設河泊所位於壆下,集疍民於此。

 

山下周屋父子   2021/7/27

辛亥鼎革後,粵省三都督召集臨時大會,黃士龍提議軍政統一得大多數贊成,惟華僑炸彈隊周某認為:“事事中央集權,卒以致敗,若妄行贊成,直盲從耳。都督何以不能動搖,有何理由,今其人才能勝全粵之人耶?”因周操土音,黃還代譯解釋意見。此周某應該就是後來北伐途中犧牲的周達,其父周輝浦父續子任,後又三赴南洋籌款建梅興中學,父子同心,嘉言懿行,可謂鄉梓之幸。此外,以前對黃士龍是花縣亦或香山人不確,現在看來黃為花縣人的可能性是較大的。

 

籍貫觀念  2020/5/25

何炳棣認為中國傳統籍貫觀念形成之因有三:一為孝道,受傳統“父母在,不遠遊”和“安土重遷”之影響,人死也以“落葉歸根”為重;二為銓選,傳統地方官的任命一般需回避原籍,因此特別強調籍貫;三為科舉,舉業是士人升遷的機遇,也是一地人文之盛的標誌,強化了籍貫觀念。傳統籍貫概念又分“祖籍”、“原籍”、“寄籍”和“入籍”。以我為例,即是祖籍平遠龍虎圩,原籍梅縣荷泗,入籍深圳,寄籍東莞。

 

酋邦   2018/8/21

美国学者塞维斯对于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一种称谓。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塞维斯(E·R·Servise)在《原始社会的组织》(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和《国家与文明的起源》(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中认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经历了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游群、部落、酋邦、国家。

 

扎年   2017/8/10

亦称压年,扎年为东莞人的叫法。除夕夜每家都会准备丰盛于平时数倍的饭菜,除了团年饭所吃之外,还专门盛出部分用作压年,以取年年有余之意。压年饭菜世代流传,既有迷信的意头,也是因为大年初一街市歇业,一般初二甚至到初六才开始有肉菜供应,所以一般都会备好肉菜来过年。

 

嘗產   2017/7/8

嘗產一詞來源於“蒸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享鬼神者號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冬曰蒸。”這就是敬奉鬼神的名稱之一叫做“祭”,“祭”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下位名稱,春季祭把叫做“祠”,秋季祭祀叫做“嘗”,冬季祭祀叫做“蒸”

“蒸嘗” 一詞取自冬祭的“蒸” 和秋祭的“嘗”,合用部分代替全體,以指一年四季的祭祀,往後又用“蒸嘗”代指祭祀用的祖產,均屬修辭上的借代用法。古時祭祀先祖可以在春夏秋冬任何一季,後來逐漸改到春秋兩祭,也有只在春或秋祭祀的。往昔把先祖留下的各房共有的產業稱之為“嘗產”。“嘗產”通常指耕地、山林、果園、魚塘、店鋪等。“嘗產”資金稱“公嘗”(即本宗族的公用資金,由宗族頭人管理)。另一種是捐撿公嘗,即由該宗族房姓各戶捐集的財產作為公嘗財的。祖業中的耕地稱之為“蒸嘗田”,也叫“嘗產田”。蒸嘗田一般是由其嫡傳子孫按房輪流收益,輪得收益者負責當年該先祖的祭祀。

 

八鄉山  2017/6/23

今八鄉山為豐順一小鎮,八鄉山乃蓮花山脈中段之名,過去解放戰爭時期,八鄉山概念則泛及整個梅揭,因其山勢之故也。因交通越發便利,今人理解地名概念,往往由政域劃分,過往之概念可能有所不同,可能更傾向於以地域分。

 

東莞步步高小學唐代甕棺葬  2016/2/4

1989年在今步步高小學校園內出土的唐代甕棺葬,據《東莞市莞城志》所載6個甕棺葬在面積約一百平方米的地方,”以玉璧足陶碗為蓋的甕棺是一個外塗黑褐釉三耳或四耳陶罐,裡面裝有火化後凝結成小珠狀的骨灰“。甕棺葬與洗骨葬、火葬有一共同之處是都會使用陶罐盛放骨骸遺殖,但三者實屬不同。唐代佛教徒盛行火葬,疑此墓為佛教徒墓地,應為火葬墓而非甕棺墓。

 

水濂山故稱“彭峒山”    2015/11/14

水濂山故稱“彭峒山”,一說“相傳有彭翁者居其上”,故曰“彭峒”。然而“峒”一詞乃是南方少數民族壯、瑤等所常用的一個詞。在壯語中,“峒”指的即是地方,有幾丘水田或是周邊盆地也可以稱之為“峒”,所以如果把“峒”只是理解為“山洞”,顯然是有誤的。我有幾個想法:一是水濂山的古稱“彭峒”,應當不是有彭姓老者所居而來,而是應當與壯、瑤等族有關;二是“彭峒”之“峒”絕非指山洞,而是指此處當年曾屬彭氏之地。

 

攘外必先安內  2015/9/4

全面抗戰開始之前,蔣介石有“攘外必先安內”之語,一直以來從共產黨的角度宣傳的理解是,這個“內”就指的是共產黨,認為蔣介石只想打內戰,只想消滅共產黨,不肯抗日,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偏頗的。

近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有媒體專訪郝伯村,郝談到抗戰前國民政府對全國的控制“大概只有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部分”,其餘的大部都在軍閥手中,想要統合全國之力抗日,也是不行的;當時全國幣值改革也尚未完成,市場一片混亂,各省所用貨幣都不相同,這也是一難。

這些問題都是不容忽略的。蔣介石之語的背景應當全面觀之。

 

掃花錢  2015/8/15

原來古代私家園林就已經定期收“掃花錢”對外開放了,也和今天一樣擠得人看人。道光二年(1830年),顧鐵卿撰《清嘉錄》三月游春玩景條:“春暖,園林百花競放,閽人索掃花錢少許,縱人流覽,士女雜邏,羅綺如雲”“諸園皆于清明日開,令人輸錢入游,立夏日止,無虛日。”“春時遊人如蟻,園工各取錢,方聽入”“肩摩踵接,頭不得顧,眾擁身移”。

 

萬家租 2015/8/4

東莞市疍民家鄉之一。今天城區老一輩人稱萬江區仍為疍家租,是沿用明朝稱謂。明末一些疍家上岸耕種,萬江改稱萬家租。建國前,訛稱萬江租,公社化定名萬江。——張鐵文《東莞的咸水歌》(東莞風俗敘述與研究)

這些人由於在水上生活船泊停在當地陸地岸邊,好像租用別人地方,寄居一樣,所以叫疍家租。疍家租是現在的萬江墟社區和萬江社區部分的轄地。——譚漢新《東莞萬江街道志》

在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很多本地人因在這裡繁衍生息,被呼稱為萬家洲。

清朝嘉慶二年(1797年),因為這時既有疍民,又有當地岸上居民,所以改為萬家租。後來,根據河道交錯這一地理特徵,呼叫稱萬江租,習慣稱萬江。——譚漢新《東莞萬江街道志》

曾按:疍家租(萬家租),所謂”租“之意,晦澀難明,僅能望文生義。今亦見”租“作”菹“者,”菹“者,水草繁茂之沼澤,《穆天子傳》有”“吳人呼田獵茸草地曰菹“。萬江地處江畔,水草叢生之狀猶可見。故此,所謂”疍家租(萬家租)“者,或為”疍家菹(萬家菹)“之誤也。

增補:

康熙《東莞縣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刻本卷首,中堂司圖中將萬江稱為“萬家租界”。

嘉慶《東莞縣誌》嘉慶三年(1798年)刻本卷首,縣城圖中將萬江稱為“萬家租”。

嘉慶《廣東沿海統屬圖》約嘉慶十五年(1810年)所標示東莞地區圖中將萬江稱為“萬家租汛”。

晚清《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19世紀末)所標示珠江三角洲地區圖中將萬江稱為“萬家租汛”。

民國《東莞縣誌》(民國十六年(1937年)東莞養和印務局鉛印本)東莞縣境圖之二中將萬江稱為“萬江州”,縣境圖之六中稱為“萬江洲”。

民國《東莞縣十區全圖》(1912-1930年東莞范直洪繪)中將萬江稱為“萬江租”。

民國《東莞縣及城內外街道圖》(1930年後)所載縣境全圖中將萬江稱為“萬江洲”。

民國《新東莞縣全圖》(民國二十年(1931年)刊行)中將萬江稱為“萬江洲”。

1978年東莞縣萬江公社水電會編繪的萬江公社地圖中已確定萬江地名為“萬江”,此後不再見有任何變化。

 

女錄事  2015/7/12

明清話本、隨筆多雅稱青樓女子為“女錄事”,錄事本職官之名,始于西晉之時,主管文書,此後各朝因襲。唐時新科進士設曲江宴,席上公推督酒人,戲稱錄事,故而此後酒席上執掌酒令之人亦有此稱,亦稱酒糾錄事。宋以後多以青樓女子充任酒糾,故而稱之為“女錄事”。

 

呂著《隋唐五代史》摘錄  2014/5/23

1.第一章總論中,呂思勉先生談及:“如後漢之苦役降羌,晉世並州多以匈奴為佃客,且掠賣胡羯為奴婢是也。”(P3)實有新論異于呂論,可參見穀川道雄氏之《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一書,考據詳盡,可資參考。

2.呂氏於總論中論及中國之封建,有言:“然斯時之社會,其體段則既大矣,其情狀則既曲而難明矣,而生其間者,利害又相齟齬而不可合,凡所措置,所收之效,悉出於豫期之外,而事變之來,又多不可捉摸,則安得不視社會為無可控制,不能以人力改造,其惟務抑壓一己,以求與之相安,亦固其所。”(P3)可謂深刻,於今世頗可為鑒。

3.史家論隋文帝之失,往往獨孤後必居其一,其所依據在於《隋書》之《後妃傳》,清人趙翼亦以獨孤後之妒有損於國體(見《廿二史劄記》),呂氏有其獨到之見,謂:“史所傳獨孤後事,其說多誣。”(P24)如《後妃傳》所記獨孤後妒文帝悅尉遲迥孫女一事,呂辨曰:“夫天子即在離宮,豈能單騎獨出?諸王朝士有妾孕者,可盡斥乎?倖免為高熲所殺,此何等語?亦豈可以欺後,而況于高祖哉?”(P25)雖其論有待考證,但不可不謂有理。

4.隋開皇十年江南作亂,文帝以韋洸、慕容三藏討嶺南叛首王仲宣,其人稱番禺夷(《韋洸傳》)、嶺南酋長(《慕容三藏傳》)、俚帥(《裴矩傳》),後韋洸中流矢亡,時裴矩巡撫嶺南,恰逢動亂,以師討之,遂平嶺南,《裴矩傳》言:“矩定嶺南還報,上大悅,顧謂高熲、楊素曰:韋洸將二萬兵,不能早度嶺,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徑至南康(今江西贛縣)。有臣若此,朕亦何憂?”呂氏考曰:“可見仲宣亂時,洸實在嶺北也。”(P19)此嶺北故非元之嶺北行省,實指嶺南之北,由此亦可知粵地西北土著之爭強好戰。吾粵之土著多居於西北,民風素來彪悍,秦以任囂平南越即為土著所殺,歷代嶺南盜亂之事亦多起於西北,直至明清兩代,山賊亦以此為盛,清人筆記涉嶺南者亦多談及。

 

如何讀張光直  2014/1/26

讀張光直應當循序漸進,應當先讀《美術》,次讀《古代》,再讀《青銅》,繼之《商文明》,末讀《論文集》。如此漸進式的閱讀,一是循其創作之序,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由易到難,才能讀明白,真正瞭解張光直的觀點。

 

肯•沃夫的史學女性關懷  2013/11/16

讀美國學者肯•沃夫所著《大歷史視野》(Interpretive Essays in World Civilization)一書,其討論重要的女性歷史人物的幾篇,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對於女性的關懷。這種女性關懷,並不是說他對女性更加偏愛,而是他能以更加公正、平和的心態去評價女性歷史人物。如討論布狄卡的一章中,他引用了迪奧•凱西烏斯和塔西佗兩位元史家的記載,具體分析了兩者記載不同及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動因;又如討論伊琳女王(或譯愛琳女皇)一章中,談及伊琳將自己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廢黜,並以君士坦丁曾懲罰其叔叔同樣的挖眼懲罰加諸於他的時候,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評價是認為伊琳的作為是“犯罪史上無人能出其右”的可憎罪行,然而肯•沃夫較為中肯地看到:“她的行為與此前的不少男性統治者是大同小異的。另外,她本可以乾脆殺死君士坦丁,然而那樣她就犯下了謀殺罪——一種情結嚴重得多的罪過。”
所謂的男女平等,不是過分地誇讚女性的功績,于史學之中亦然。史料中男女人物相似的行為,從動因和心理上來分析是有差別的,但是對兩者的評價並不能因性別而有差異。這即是史學中平等的眼光。

 

“僕鑒之結,獨力之衣”  2013/10/14

讀呂著《讀史劄記》,誠之先生引《後漢書•南蠻傳》言有女尚盤瓠,“為僕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僕鑒”“獨力”之意不解,有今人比對壯語,則“僕鑒”“獨力”為音義,“僕鑒”為壯語bouxgamj,即洞居之人意,“獨力”為壯語duzlwg,即孩子之意,然壯語duz一般表於各類動物或人之名詞前,故此“為僕鑒之結,著獨力之衣”之意,當釋為“紮起洞居者一般的發結,穿上孩子一般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