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物保护之责不只在于政府
民间文物保护之责不只在于政府

民间文物保护之责不只在于政府

民间文物保护之责不只在于政府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0-04-22 刊于《南方都市报》广州读本


黄埔横沙书香街号称广州古私塾一条街,里边的古私塾保护是相对做得比较好的。而同样在横沙北正街,也有两间私塾,分别是佑江书室和金田书舍。此两间私塾除了尚余门面,里边早已一片破落,其中一间的一面墙已经坍塌,有清洁工将垃圾桶搁置其间当做垃圾处理点。再往前走,则是横沙黎氏宗祠,对比那两间私塾来看,要完好得多,并且挂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从一些痕迹来看,这里应该时常还有后人祭拜。同样属于民间文物,为何有着不同的遭遇?

这几年广州民间历史建筑也都面临着翻新、拆迁等各种命运,由此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大部分问责声音都直指政府。政府对民间文物是否重视,一定程度影响着保护,但民间文物数量繁多,政府难以顾及。从根本上说,首先应当从家族开始问责。

传统中国社会的公共事业,通常和当地大家族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横沙的罗氏公祠、黎氏宗祠与当地的私塾,背后都有强大的宗族关系作为支撑,否则难以维持。宗族观念也是广东历来公共事业较为完善的重要因素。而城市化的进程致使家族破碎化,原本共居一地的家族各奔东西,人以家庭为单位重新组织,生活在城市里的是一个个的家庭,彼此几乎没有联系,这与传统中国的家族维系下的家庭概念截然不同。

民间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家族的破碎化是一个主因。当家族开始解体,原由家族所维持的公共事业也就随之解体,案例在广东随处可见,横沙何尝不是如此?宗祠作为家族标志,或许能得以残存,这是传统家族的最后维系。

在现代,传统中国沟通官民双方的士绅阶级也已然消失。当家族彻底解体,民间文物也就沦为无主之地,任由既得利益者处置,即便部分有责任心和家族感的人站起来,以其单薄的势力,又如何能抗衡呢?而某些政府往往以大局为由,不能留意民间文物背后的历史情感,也就进一步致使民间文物面临被拆迁的困境。

民间文物的保护不能只奢望于政府,这样终究是无本之木,民间文物之所以为文是源于人文,只有让人回归其中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唤醒民众乡土意识、家族观念至关重要。佛山木板年画如今难以为继,除去时代和政策的因素,许多原本属于这个家族行业的人都不再爱这个行业,民间文物又如何能生存?

因此,只有那些与文物血脉相连的家族团结起来,面对强征强拆,以家族的姿态出面协调,他们当中或许也不乏身居要职者,这要比单薄的个体或几个家庭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