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馆游记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1-08-13
8月9号那天和朋友去了深圳博物馆,虽然不是第一次来,不过还是收获了不少精彩。
最近正好有青海藏传佛教的展品到深博展出,展品为明清两代的物品,间杂有部分现代工艺作品,展出的以雕像、画像为主,另外有一些藏经、面具、法器等等。相对来说,展品涵盖的范围虽然并不广,但是展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较高,所以比较受游客的欢迎。基本上所有展品都附带了详细的介绍,许多游客都有仔细阅读,对展品发出声声赞叹。
不过我在参观的过程当中也发现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比如部分展柜的灯光打得不好,有些没有使用柔性灯光,而使用较亮的白色灯光,有些则是没有将灯光均匀地打在展品上,光照杂乱,甚至有的过于集中地照射在展品的某个部分上,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到游客对展品的观赏,时间长了更可能会造成对展品的损伤。这种情况或许和深博的展柜有关,我留意到那些展柜基本上所有光源都是固定在顶部,底部无辅光,光源除一个大的白光灯之外,其余都是黄色柔性灯头,活动性较小,光圈集中且亮。我其实也不懂博物馆学方面的知识,以上也只是自己的一些直观感受。
看完临展出来,就是参观深博里的固定展出,二楼有古代史馆、近代史馆和民俗文化馆,三楼的则是将现代史馆分成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部分。从展出的内容来看,可以明显感觉到古代史部分明显较近现代史部分单薄,这与深圳自身的历史、地理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展品方面也主要集中在现当代部分,古代出土文物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后来捐献的具有收藏意义的当代藏品。在民俗文化馆,则主要通过以蜡像、石像、铜像等方式来还原一些历史场景和民俗特色。在整个博物馆中,场景还原的形式几乎是随处可见的,这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展品不足之外,大量的还原性场景为参观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感受,部分场景还允许游客的互动,更是受到了许多小朋友和童心未泯的大朋友的欢迎。
如果仅仅从历史文物价值的角度来评价深圳博物馆,深博大概是不会得到太多人的喜欢的,因为深圳的古史内容并不丰富,难以和一些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城市相比。因此深博也就避重就轻,将展出的重点集中在现当代史,很好地发挥出了长处。在三楼的展厅,改革开放前部分展出的主要是解放后到文革期间的展品,而改革开放后部分最为丰富,都是1978年以来至今的展品。这些展品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外地游客了解深圳近60多年的发展史,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价值,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老深圳人忆旧,新深圳人怀今,增强市民的城市自豪感。可以看到,里面大部分的展品都是由新老几代深圳人所捐献出来的,不同的物品都见证着各自的年代。我在展馆走马观花的时候,留意到有许多老人在许多展柜前流连不去,跟老朋友在诉说着当年共同的经历,而另一边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小孩,给他们讲着自己当年是如何来到深圳打拼的故事。
假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尤其是历史与社会的教师来看,有着以上特点的深圳博物馆是一个极好的进行历史教育场所。自新课改以来,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尤为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乡土特色素材。深博相对来说古史文物较少,对于史学的专业性要求并不高,当代的展品比较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且通过场景还原的形式,增加了历史趣味性,营造了一个十分良好的社会教学环境,同时也是面向社会全免费开放。我不知道现在深圳市内有无中学与深圳博物馆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深圳博物馆参观,我觉得这个是可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学生在春秋两季出游活动之时,都可以考虑组织到深博参观,在休闲之余也是一次良好的课外教学。
在参观的过程当中我也见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可以互动的展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最严重的就是有一尊蜡像居然断臂了;有一些展品,尤其是古代的出土文物,文字介绍并不充分,比如一些出土的陶罐纹路,仅表明了为何种纹,并无对纹路之时代分析,有些甚至也没标出是什么纹;馆内的数码介绍,有些内容主要以文字为主,没有佐以适当的图片,我留意到有许多人在看到许多文字后都望而生畏,匆匆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很好地起到作用。诸如这一类的细节问题应当还有不少,也相信馆方在未来会不断的改进。
总的来说,几次到深圳博物馆参观的体验都是不错的,以后有空应当还会常去看看,虽然都是走马观花,并没有任何深刻的认识,希望每次都能收获到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