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加强材料解读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加强材料解读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加强材料解读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加强材料解读的必要性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5-10-16


昨天听了兰国汝老师的一节课,主讲的内容是“莞邑民俗节庆”,首先讲解了“民俗”的概念及其类型等基础知识,然后直入主题介绍东莞的各类节庆。

兰老师的授课最大亮点就是有大量的一手影像资料,费了很大心思亲临东莞各类特色节日的现场,拍摄了许多真实可见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了在场感。同时,兰老师也有关注材料中的一些细节,详尽地为学生进行叙述。

不过我也留意到兰老师更加着重的是对材料的呈现,包括对文本材料的复述和视频材料的情况的描述,而较少作进一步的解读。这种教学方法做到了“浅出”,但却相对缺乏“深入”,学生可能只是看到了热闹、有趣,但对于讨论的事物本身的来龙去脉可能了解还是不够的。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材料解读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教师解读材料是教学中必要的过程。材料中包含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未经加工整理的,对于学生而言,可能难以认识到这些信息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加以解读;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解读材料,这也是教学互动的一种形式。尝试对教学材料进行解读,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机会,这种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而且也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的趣味性。

针对“莞邑民俗节庆”这一专题而言,我觉得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如何解读历史材料与现实的关系。历史材料的描述往往是不完整而且是变化的,因此有许多信息必定与现实已存在偏差,如东坑卖身节,通过史料可以看到卖身节的起源与雇农有关,然而到了今天随着演变却变成了一个类似于泼水节的节庆,为何会如此在材料中并未解释,这个变化在近代肯定是存在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的,如能进一步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

二是如何解读影像材料与主题的关系。影像材料不同于文字材料,其信息十分丰富,因此更加需要加以整理和解读。我认为对于影像材料中有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是不需过于强调的,应把握住的是与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水乡片的端午节尤为重视赛龙舟,拍摄的赛龙舟的场面中,人们如何赛、为何赛以及龙舟的形制、制造等问题都是具有深入解读价值的,而且赛龙舟是岭南特色,学生有许多是来自广东其他地区的,如能邀请学生来解读并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龙舟,这样将大大丰富课堂教学。

三是如何解读地方材料与传统的关系。民俗节庆有着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因此才有“俗”之称谓,所以地方性材料中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可能有别于我们对传统节庆的了解,如七夕节在传统是以“乞巧”为俗,然而望牛墩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七夕节一般也称为女儿节或七娘诞,并且有专门的拜七娘的习俗,《广东新语》中即记载有“七娘会”。在此如果我们只是呈现材料,却不加以探究和解读,学生便容易产生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要拜七娘。当然,这些问题并非都悉数都要在一节课上解决,但我想至少应当提出这个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的材料解读是重要的,但要真正做到有效地解读,除了需要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的培养问题意识和设计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展阅读储备,只有准备了足够的信息库后,才更有可能找到信息间的链接点,从而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