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陳銘澤伯伯最早分享的一篇文章就是『忠孝仁愛的愛』,當時讀完頗有感慨,隨即也撰文答覆,現將此文分享刊出。
筆者與陳銘澤伯伯合影
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愛
作者:Tsang
原作時間:2022年10月31日
10月25日,與陳銘澤伯伯在澳門初次會面,相約八角亭旁咖啡室。陳伯伯和氣如春,與之相見如故,相談甚歡。席間蒙賜華翰,接領教言,歸來奉讀數遍,感慨良多。
大作以『忠孝仁愛的愛』為題,可謂別出心裁。古人談「忠孝仁義」,亦談「仁義禮智信」之道,唯獨不談「愛」之理。陳伯伯另闢蹊徑,化用「忠孝仁義」,暢談「忠孝仁愛」,全文亦緊密呼應「忠孝」二字,確有「仁者愛人」之心。
開篇以男女關係經典問題「落水難題」導入,引出冰心女士筆下之母愛,以及聖經中聖保羅對愛之箴言,已然道盡「愛的精髓」。愛的無限與無條件,愛的深沉與厚重感,都在幾句話中悉數講明。
不過,文章意猶未盡,下文又將愛分為七種類別:其一,對父母及尊長之愛是恩情。其二,對兄弟姊妹親友之愛是和諧。其三,對伴侶及其家人之愛是忠誠。其四,對朋友之愛是尊重。其五,對世人之愛是責任。其六,對國家及地球之愛是謙卑。其七,對自己之愛是珍重。層層遞進,逐一說明,可謂言之諄諄,情之切切。
卒章顯志,文章結尾說大愛無言,因「愛天主在萬有之上」,點明真諦。首尾呼應,中西互通,妙趣橫生,足見作者之通達與超然。
愛可以類別,亦可以層分。1923年,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Sigmund Freud在經典的心理動力論中將人的精神分為三個層級: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近百年來深刻影響著心理學、哲學、管理學等領域對人的認識和分析,是人類自我剖析的重要理論框架。
借用其理論,愛也可從三個層級理解。本我可以理解為潛意識之精神,本我之愛是慾望和需求。自我可以理解為現實意識之精神,自我之愛是覺知和發展。超我可以理解為理性或理想意識之精神,超我之愛是克制和包容。
三個層級的愛中,我們很難說何者更優越。缺少了自我,人便失去了主體性(subjectivity),缺少了基質,那麼愛是無法被感知的。沒有了本我,人是被壓抑的,愛也就變得痛苦而失去意義。具備了超我,才能指引愛的方向,讓自我之意識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三者和諧統一,愛方能感知、喜悅、光明。
天主之愛不正是如此?
然而,世人大多如同迷途羔羊(sheep without a shepherd),身陷本我、自我、超我的意識迷霧之中,遑論愛之本真、愛之真諦。不自知者,難自救者,又何其多也?
拜讀大作,既有當頭棒喝之悟,也有迷途欲返之感,可謂受益匪淺。然而,漫漫人生長路,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也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難以一蹴而就。不過,能在困頓之際得此教誨,這是緣分,也是恩典,我當諦聽之。
有感於斯,謹此為覆,肅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