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加分不是打怪升级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1-04-20 刊于《南方都市报》广州读本(标题有改动)
最近华南师范因为亚运学生志愿者加分的事情倍受媒体关注,又火了一把。我没有参与亚运志愿者的服务,而且对于加分之事并不算太了解,本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由于以前也参加过一些志愿者服务,有些话还是想要说说。
首先,对于某些媒体人先发制人的诛心之论,我觉得是很值得探讨的。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志愿者当初都抱着加分的目的去参与志愿服务的?恐怕未必,有些学生在得不到志愿者身份证明的情况下,依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所以我想恐怕不能以一概之,将所有的学生都简单地归类为利益而服务的志愿者,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也是应当得到肯定的。
其次,给志愿者加分的事,我觉得在形式上也是值得讨论的。亚运学生志愿者的奖励形式,广州各大高校都有出台一些政策,只是在形式上略有差别,在公开透明度有所不同。华师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加分过高,公开过低,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华师和中大、华工的加分政策进行比较,从而体现出华师加分政策的不合理之处。
然而在我看来,无论是华师还是中大、华工的加分政策,都有一点是我所难以理解的:为何对志愿者的加分是在课程成绩上进行加权?
课程成绩是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的评定,有着很明确的专业方向性,也有着相对严格的量化评估。然而,志愿者服务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天壤之别,如何能将对志愿者服务的奖励简单地放入课程成绩当中去加权呢?这让我想起了某些RPG类游戏,有些玩家追求不停地打击各种怪物,获取升级点数,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将升级点数分配在各个属性当中,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类人往往只追求打怪升级,逢怪必打,有分必赚,往往让游戏失去了其真正的乐趣性。
但是,志愿者加分不是打怪升级,学习更不是打怪升级。志愿者服务需要得到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从而对这种服务社会的行为进行肯定,然而,学校和官方有义务在对志愿者进行奖励的时候保持一个好的价值导向。第一,志愿者的加分并不能简单地与课程成绩挂钩,应当考虑其他更为合适的加分形式,比如可以参考某些美国高校的方法,即是对志愿者的奖励是以学分的形式,主要呈现在升学、毕业乃至就业的过程当中(而实际上华师所实施的学年学分制,又使这个形式操作起来有困难,又是另一个值得诟病的问题);第二,志愿者的加分有必要在活动的前期便出台一个明晰的条例,统一进行加分,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公平性;第三,不能将志愿者的加分过分扩大,影响到非志愿者在学习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这样可能导致志愿者服务成为部分人进行投机倒把的一种途径。像这样的问题,实际在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便出现了,有部分人坦诚承认自愿参加顶岗的原因便是可以在保研中加分,也有表示可以免除挂科记录等等,让顶岗实习队无形中成了一个各怀利益的“敢死队”那般,又何谈服务和奉献呢?
当今社会有着极为强烈利益需求,许多事物都必然以利益为源动力才能推动向前,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了许多能将利益置于身外而真正奉献的人。官方所应当做的事,正是要遏止利益取向的势头,为真正乐于奉献的人扩充生存之地,而不应简单地将利益平摊化,这无疑将让整个社会的氛围更加恶化,让大家都将志愿者服务当成了打怪升级,而无法理解到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