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观西安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0-09-04
在西安的四天,感受了古都独特的魅力,大雁塔的古朴、兵马俑的威严、法门寺的宏丽、华清池的幽雅和乾陵的神秘……也有遗憾,华山未能成行,骊山也未能得以一登,四天的匆匆使得许多美景、美食均未能尽览。
当然,还有抱怨。我们这群来自广东的人对西安有着诸多的不解,为什么打车会被拒载,为什么不点泡馍会被赶,为什么司机导游凶巴巴的,为什么交通秩序这么乱?习惯了服务和秩序的我们,是难以接受一些事物的。
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们了解西安的风土人情的渠道。西安是属于历史的,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大明宫般的雍容华丽才属于西安,西安人的那种直率坦真也并非朝夕而成的,我想我们更应该带着耐心和细心去读懂西安人。
因此,当大家都偏爱于古迹的时候,我往往醉心于他处的风景,在此我将写下一些我所看到的点滴,记述我眼中的西安。
汉代人的情趣
一个好的博物馆就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陕西省博物馆就是这么一个地方,那里的藏品的数量是值得赞叹的,从比例来看似乎那里的汉唐展品居多。此行在陕博的参观十分匆忙,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加之学识有限,看不大出什么所以然来,更多地只是在找寻着一些早有耳闻的藏品,另者则是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展品。
在众多的展品当中,我觉得汉代的展品应该是最吸引我,也是最具有喜感的了。汉代的陪葬品当中,喜欢做一些陶屋、陶人、陶制动物等等,象征着人在另一个世界所享有的生活。每每看到那些陶屋,志雄总是和我调侃那是汉代的房产商做的售楼沙盘。展品当中的一对铜狗也吸引了我的眼球,十分小巧可爱,为此我还专门编了一句顺口溜:长耳朵,短尾巴。嘴对嘴,啵一啵。虽然编的俗不可耐,倒也形象生动。除了这种小巧的铜狗,还有一些做的比较大的陶狗,有的作伫立张望状,有的作犬吠状,都是十分讨人喜欢的造型。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西汉的对熊铜盘,虽不知此物具体作何用,但将其打造成两只小熊张开双臂相对而坐,在今天看来特别地趣致。展出的汉代文官俑也十分有意思,中分发型、领结一般的围巾,面带微笑,这样的一个文官造型令人产生十分强烈的亲切感。
当然,其他的展品也各有特色,像一个长得像郭德纲的唐三彩俑、一只元代的极其西化的龙以及诸多的佛像、天王像、胡俑和镇墓兽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比较起来,从那么多的展品里所体现出来的味道来看,依旧是汉代人最具情趣。我个人觉得,以各朝代的人俑来对比,其笑容最为自然的当属秦汉时期的,唐俑因各族混杂因此各有迥异,元俑多作怒目状,在服饰上秦汉俑也相对简单朴实,唐及以后虽为华丽但却略显臃赘;在动物方面,秦汉之后展出的也多是龙、凤、马等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品,而汉俑中多有猪、牛、狗、鸡等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更具生活气息。
我在想这是否和不断加强的皇权有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发强调权力的正统性和礼仪上的繁复,使得许多生活中有趣的细节也就被忽略了。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毫无根据的猜想,对一个走马观花的人又能更奢求说出什么呢?与其说汉代人充满着情趣,不如说我是如此地无聊,总去发掘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
收数的菩萨
新修的法门寺前有一条长长的佛光大道,道两旁是各路菩萨的金身塑像,神态各异,各显神通。其中有一尊菩萨,端坐莲花台,左手握着一块戒规,右手张开前伸,比较有趣。那个戒规本是比较有来头的,据说天下有这么几块醒木,在皇上手里的叫龙胆,在皇后手里的叫凤霞,在文官手里的叫惊堂,在武将手里的叫虎威,药铺里的叫压方,到了佛家就叫做戒规了。由于这个戒规做得比较像一叠钞票,所以岩峰和我调侃说,这个菩萨是在跟我们要钱呐,按照广东人的说法就是这个菩萨是来收数的。
虽然如此调侃菩萨似乎有点不敬,但是许多遭遇又确实是令人哭笑不得。刚从法门寺下车,就有一群阿姨在怂恿我们买香,我只好告诉她们我信春哥,不烧香。在门口买的水要比外头贵一半,一看原来瓶盖上有一个标着法门寺专供的金标。进得法门寺来也是处处都有让你花钱的地,每每都有让你花钱的招。当年在杭州灵隐寺就买过几百块的高价香,如今我是绝不在寺庙花钱买香烧的。
后来在茂陵的经历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在茂陵的山顶上那个长得好像教授的伯伯,在一番博学的解说之后不忘提醒我们,在下山的路上记得去三窝神石祈福。来到神石前,有个工作人员就给你递上来三枚银币,让你朝三个小石孔里投,可有九次机会。许多不明就里的同学自然去投了,然后才发现投一枚要一块钱。这种钓鱼性质的挣钱法倒也不说了,下山路上有位当地的老伯告诉我们,那三窝神石是保佑生子的,当地人每逢庙会想要求子的都会来这投币,这更让我们觉得好笑,开始调侃那些投币了的女生,祝愿她们早生贵子。
在法门寺内看着那些信徒们朝着佛骨舍利朝拜的情形,又听闻说那个舍利只是个赝品,但似乎这并不妨碍信徒的狂热。有时候信仰这东西就是如此的有趣,信奉者带着无比虔诚的心态前去朝拜,然后那些事道者告诉你应该花钱消灾,两者就构成了用物质财富交换精神慰藉的关系,所以说菩萨变成了收数的菩萨,那么也不为过了。
法门寺外的狗
那天参观法门寺出来,志雄、少芬、艳芬和我四个人决定不从原路返回,而是从旧法门寺的正门出来。从那出来是个小圩镇,除了吆喝着搭客的摩托客,便是卖生菜瓜果的摊档,也有几间小饭店,但是看起来确实要冷清得多。从继续走不远,一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上有五、六个小食摊,有卖凉皮、凉粉的,有卖肉夹馍的,还有卖豆腐花的等等,于是乎我们也就决定在这里解决午餐的问题。
我在买肉夹馍的时候,就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老板娘正在忙碌着,身后是一个热乎乎的煤炉,上边烤着馍,而炉子的旁边有一只大耳朵长尾巴的小狗在靠着打盹。我立刻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并问老板娘那是否是她养的狗。她说不是,那只是一只常年在这里流浪的小狗,一直都呆在这附近。今天一直在下着雨,天气有些微凉,于是小狗也就跑到这暖炉边来取暖打盹了。
后来我们坐在一边吃饭,又有一只小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眼巴巴地望着我们,于是我的肉夹馍就我一口,它一口地分着吃完了,正吃着的时候还发现我们座位的背后还有一只睡梦正酣的狗,它丝毫没有为食物的香气所动。
一路走过去,碰到不少的狗,它们都生活在路边,身上有些脏,应该都是些无家可归的小狗吧。虽然无家可归,但是至少它们生存了下来。
看着那只在暖炉旁打瞌睡的小狗,心中油然产生一丝单纯的感动。经常有人告诉我们和谐这个词,我不懂什么意思,但我觉得这一幕大概就是和谐吧。我想起了城管打狗和驱逐小摊贩的画面,但在这一刻,他们都很安全,做生意的小摊也并没有嫌弃这些小狗们,它们睡得很香。
法门寺外有着这么和谐的一幕,是得到了佛法的庇护吗?我不了解,但是每每这样的画面都让我坚信着人心向善的一面。善心是无法通过烧香拜佛得来的,善行也或许无法给予你财富,但是向善的心态总能让人活得自在释然。对于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而言,也或算是一种机缘,这平淡的一刻给了我们难忘的感动,这大概也算是善吧。
彪悍直白的标语
来西安之前一直都有人跟我说,陕西人很直白,我不理解,直到在法门寺的佛光大道的外墙上看到几条标语,我才明白了陕西人的彪悍与直白所在。
我们从法门寺出来,沿着小镇泥泞的路上走着,旁边红色的法门寺外墙上,用白色的灰浆刷着三条标语:“乱倒垃圾可耻日它妈”、“乱倒垃圾腿上流脓”、“乱倒垃圾是猪狗”。虽然我们在别处都可以找到类似如此的彪悍标语,但是当这些标语出现在佛门圣地的外墙上时,就成了一种强烈的黑色幽默。尤其是“乱倒垃圾可耻日它妈”一句最为巧妙,用“它”而不是“他”或“她”,不仅在指代上有了强烈的涵盖性,并且在“问候”人家母亲的同时暗指乱倒垃圾的不是人,更且通句无标点,观感畅快淋漓,正如几个朋友所评价的:悲愤不已、铿锵有力、字字如金。
讨论骂人的艺术之余,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是谁书写了这几条标语?为什么要书写这些标语?为什么乱倒垃圾之事引起如此大的愤怒?这些年垃圾围村之事确实成为了一些农村地区的重大难题,也有许多热心人在关心此事,然而我知道许多乡下人反而是对垃圾习以为常。平时生活在农村的人,都是随便丢弃垃圾的,更不用谈分类,加上缺少城市那样的卫生管理系统,长年累月便造成了污染。
在这里我们看到,虽然脚下的道路十分泥泞,但是路两旁还是洁净的,不是杂草便是种着高粱的田地,并不曾见到有弃置的垃圾堆,是否是这些标语所起到的作用呢?这又是我们不得而知的问题。
如此彪悍直白的标语出现在法门寺的外墙上,确实有些吊诡,但是想来依然禁不住令人拊掌大笑,其实陕西人的直白也是可爱的。
“我恨你”
走在乾陵的墓道上,不及半山腰处向外延伸出一个平台,从痕迹来看这里以前似乎是一个歇脚的凉亭,在一边的栏杆上,有两行用类似涂改液般的白色液体一滴滴地点出的“我恨你”三个字,栏杆外离地足有十余尺。以往在各处的名胜古迹旅游,都不难找到一些诸如“XX到此一游”或是热恋中的情侣所刻下的“XX爱XX”几个字,但是此时此地,忽然看见“我恨你”三个字,不免有些令人诧异。
这里的“我”和“你”都没有明确的指代,我们无从知道主角的名字。只是到底是多么深刻的恨,要不顾道远爬到这里,更是用一点一滴地刻印下这三个字,把这份恨意深深地留在这里公之于众,风吹雨刷多少年都无法消磨去。现实当中,这对主角之间的恨意,如今是否已经消除了呢?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切都令人产生了无限的猜想。
没有爱,何生恨?世界上的恨,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大体也是由爱而生的,所谓的爱恨交织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我不知道何人何时何地也会为我写下“我恨你”,亦或是“我爱你”,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做这样的事情。只是像这般在远方偷偷写下这样公之于众的文字的人,其实内心对感情相反是怯懦的,可以让他人知道却惟独不会让当事人看见,那种隐忍的情感只会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枯烂。真正拥有着爱与恨的人,又何须来到这里偷偷地写下那三个字呢?
所谓时间是治愈伤口的良药,即便这被用力刻下的“我恨你”三个字也会被冲刷模糊,内心也或会因时间而渐渐淡然,但伤口终究还是会留下痕迹,所有真正的爱恨情仇都并不会只是一场风沙而已,人只是需要学会自我舔舐伤口罢了。
我们总是会在这样那样的理性与感性中动荡挣扎,但是无论如何,“爱”与“恨”都是一种必须,不应为理性而麻木,也不应为感性而盲目,做一个有情感地判断的自己,即便是看着“我恨你”三个字或也会更加的坦然吧。
“勤奋读书,振兴中华”
沿着乾陵的墓道向上爬,半山腰处向右手边望去,有一个小村庄,那个小村庄据岩峰推测说,或许是从前守陵人的后代吧。然而没想到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庄里还有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并不大,约莫只有一个足球场的面积,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舍、旗杆、篮球架等等一应俱全,但没有校牌不知校名,校门上有两颗大大的红心,两边的围墙上刷着两行字:“勤奋读书,振兴中华”。
我对于“读书”与“中华”之间联系的最早印象,是来自于小学课本里那未经求证的少年周恩来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读书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意义。历史上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事无巨细,只要政权存在某种需要,它都可以被定义成某种具有高尚意义的事物。正如守陵,那些守陵人被赋予了守护帝国之魂的使命,然而数载之后,年月更迭,守护者被人遗忘,而其自身也早已忘记了所谓的使命,帝国的亡魂也是烟消云散。
纯朴的人们或许还会坚持着那些质朴而纯粹的意义,“读书”是为了“中华”,但是如果这个使命只是在单方面地履行而得不到允诺的话,这样的使命不也是注定要消亡的吗?记得某一期的《南方周末》曾经做过一次关于甘肃会宁的教育状况的专题,讲述着那里的人们如何从“读书改变命运”堕入“读书负债累累”的迷圈,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学校被合并和代课老师的被辞退。从南到北的农村教育,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也目睹了这些现实。
这间铁门紧闭的无名学校,是因为假期而寂静还是说早已从编制中划除,我无法得知。看着墙上那荣尚无比的标语,我并没有那种童年的自豪感,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认知的渴望。其实今日的中国,相信这句话的人或许也是屈指可数了。但是当为中华而读书这句话不再被人信任的时候,却不再有人来告诉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或许也就是我们以后的道路上所要追求的东西吧。
书院街的父女档
在碑林博物馆附近的书院街,除了有各种各样卖文化纪念品的小摊档以外,还有这样一个卖夹馍的小摊——它和其他的肉夹馍小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一个小推车,有炉,有台,几个碗还有一个古朴的装钱小箱。摊主是一对父女,父亲穿着粉色的衬衣,留着一撇胡子,年纪大概在四十到五十上下,女儿戴着眼镜,年纪不过二十多岁,看起来也似乎是个学生。
这个摊卖的夹馍是素的,没有肉,只有素菜、辣椒、卤豆干和卤蛋,价格也很便宜,只用两块到三块就可以买一个了。他们的馍是现做现烤的,所以特别地香脆,豆干和蛋也是在旁边的小锅里现卤的,味道不错。我和志雄在学院街逛得肚中饥饿,于是乎即便没有肉,也各自连吃了三个,还介绍其他人吃了好些。
吃着的时候,那颗止不住八卦的内心总会想许多。为什么这是一个父女档,母亲去哪里了呢?为什么看起来学生模样的女儿没有上学,愿意在这里帮自己的父亲呢?为什么他们卖素的夹馍,而不卖肉夹馍呢?更重要的是,这对父女的神情看起来是如此的平和,虽然生意并不算很好,但丝毫看不到那种纪念品摊档老板脸上渴望利益的表情,也没有说任何推销自己商品的话,就是如此地简单。
我会想起许多许多,当然更多地只是止于一种猜测罢了。只是此情此景会在心中引起小小的涟漪,引发种种的触动。记得以前看过一篇小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在儿子读书的学校门口摆了个小摊卖东西,几年来儿子从小摊前经过从未叫过一声爸爸,因为他不愿因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父亲的摆小摊的,后来他的父亲的小摊被小混混所砸,他终于有勇气站出来保护自己的父亲,并承认了这个当摊贩的爸爸。我还想起一个朋友离异了的母亲,独自一人在闹市卖盒饭,被城管驱赶……我们生活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
年轻的我们总有许多放不下的尊严,而对于许多长辈而言,没有放不下的尊严,只有放不下的爱。爱是相对的,虽然施于者永远不会要求回报,但是得不到认可的爱终究还是会受伤的。我不知道这对父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但是看着他们平和的神情,确实令人由衷地感动,愿他们一切都安好。
假的也是美
在西安的最后一天,我们登上了西安的古城墙,租了单车绕行古城墙一圈,也算得以管窥了周边的民情风貌了。一路之上可以看到许多许多的仿古建筑,有些是在原貌上修筑的,也有些是后来仿造的。
传统中国古建筑的构件当中我认为最具特色的就是飞檐,飞檐的造型扬之而欲出,却又内敛不失气势,很值得玩味。即便我知道许多飞檐都是在后来的修复和仿造的过程中重制的,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对它的赞叹。
在城墙上我远远望见一栋新盖的楼上,有一群工人正在忙碌着为这栋新楼加盖木质的仿古屋顶。我都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和传统中国古建筑的构建有着天壤之别,而在这里也确实充斥着各种各样后来仿造的古物,从新法门寺到大雁塔的玄奘院,从佛指舍利到陕博里的诸多复制品,严格来说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假”字来概括它们。然而,我觉得所谓假的并不一定就不是美的。
所谓的西安古城墙残存的只是明代城墙,难觅其踪,地板上铺的石砖也都可以看见是1984年重建的,但经过岁月的洗刷,1984年的城砖一样具备了古朴之色,不曾影响西安古城墙的壮观。华清池满是仿古的人造建筑,但是其建造之精细,设计之用心,加之环境的清幽,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读历史的人或许抱着一颗求真乃至苛刻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仿造的事物,但把目光向前看,谁敢说今天流俗满溢的法门寺在千百年后不会成为一大古迹?再回过头去看看,谁又敢说昨日的慈恩寺没有俗气呢?
从书院街上形形色色的文化商品到城内城外各种的仿古建筑,我想可以推想到仿古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大产业,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有着一条完整而成熟的链条,不仅在包装着这个城市,也成为了一种外销创收的渠道。这对于以旅游业为主要收入的西安市来说,是一大幸事,而对比广东许多城市在进行历史定位的包装时,也确实很值得向西安学习。仿古并不可耻,但应当做到专业、精细和严谨,假的一样可以很美。
当然,有一种仿古却是不值得提倡的,近来传闻河南曹操墓实为考古队联合当地造假,以求为当地创造旅游资源,此事虽然没有得到确认或证伪。但这也说明,仿古能称之为美是因为大家知道它是假的,但它具备美感,但不能以假代真,混淆历史事实,这种仿古,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