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维的乐趣》有感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03-08-29(实际写作时间要比这早,这是当时录入电脑记录的时间)
本文出于王小波之手,他的文章我没怎么多读过,但是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敢言敢说,无惧一切的人,读了此文,却似乎的确有这种味道。
小波以自己文革期间当知青时的事开头,讲述自己下乡当知青,无书可读的困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那时他还正是年轻人啊!难怪对此留下如此深的记忆,青年人的思想如何容得了封锁呢?
思维的乐趣就是在于自由和独立。没有乐趣的思维恐怕不叫思维了吧?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教改后的素质教育的确给了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正如小波在文末写道:“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倘若小波泉下有知,想必也是十分赞成现在的素质教育的。但是,我们比起西方的教育来,又有些略显落后了,我们还不够自由,但是联系起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和经济实力看来,还是可以原谅的。其实,现在是教改的初期,在很多的地方还并没有普及素质教育,但是已经看到了行动,我对此充满了希望。
不过,这个素质教育的成败与否,恐怕还没有人能断言。世间万物,都存在着两面性,有利必有弊,至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要看最后的结果和表现了。
以上都算是题外话,其实素质教育最大成果就是思维的开放了。我感谢生在这个年代,我不用像王小波那些父辈那样经历文革这样的文化动荡,更不用经历爷爷辈的那种封建教育了,至于自己的后代,那都是未来,我们无从估测,只能期待。
文中小波还提到了,有了圣人的思想,后人便喜欢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失去了乐趣。确实如此,我们现在读圣贤书,虽然有思想,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似乎骨子里就透着某个古人的思想。想想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那种思想的竞争,该是如何地激烈啊!但自从汉朝立儒废俱以后,这种盛况再也没有呈现过了。古人可以出圣人,为什么现代不可以?如果没有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那不是意味着文化思想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吗?那么乐趣又何在?
科学界的新事物和新思维是不断地产生的,所以王小波也特别推崇。虽然,科学界的思维同样代表着人类的思维,但是文艺界的思维如果能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的话,恐怕今日的社会不是所能想象的。
本文揭示了思维的乐趣,同时本文也是一篇值得思考的文章,里边充满了哲学理念,建议大家一读。如果我们拥有更多像小波一样的“思考者”,我们的生活将有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