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与为——我读《治史三书》
畏与为——我读《治史三书》

畏与为——我读《治史三书》

畏与为——我读《治史三书》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21-06-10


《治史三书》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以个人治学心得为基础,融合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几代史学大家的治史经验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学方法论著作,被认为是“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语言质朴流畅,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引自豆瓣网(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17050/)

《治史三书》集严耕望先生毕生治学之智慧与经验,嘉惠后学,可谓贵矣,其成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虽然老先生的许多理念,诸如对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关系的观点,今日的学者或可能已有不同理解,然以治学而言,“勤、恒、毅、勇、谨、和、缓”这七字不啻为治史之要诀,在其它学习与研究方面推而广之,也都是有所裨益的。

如严耕望先生谈治学,最为强调“勤”“恒”二字,勤是为治学最起码的条件,恒则是更为关键的保障,故此老先生常言:“不怕不太勤,只怕没有恒”。严耕望先生之教诲谆谆亦是他治学最大的特点,以《唐代交通图考》观之,若无滴水穿石之功,难成此大作,先生身后众多故友的忆旧之文,也无不提及其当年伏案用功之深。

回顾学林,又岂严耕望先生一人,这正是代代真正学人的剪影!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开篇即云:“故史之范围,广漠无垠。积年愈久,为书愈多,驯至为一人毕生精力所不能殚读。吾侪居今日而读旧史,正所谓‘披沙拣金,往往见宝’。离沙无金,固也。然数斗之沙,得金一颗,为事既已甚劳,况捡金之术,非尽人而能,苟误其涂,则取沙弃金,在所不免。”披沙拣金之术并非天成,若不以勤补之,如何做得成真学问?

作为一个久伫庠门之外、读书不曾得法的人来说,有时深感天性愚钝,更不肯用功,自不敢谈治学。读罢《治史三书》,但有“畏”“为”二字犹在心头。

所谓畏,非畏手畏脚之畏,而是敬畏之畏。其一是对知识当有敬畏之心,诚如梁启超所言:“史之范围,广漠无垠。积年愈久,为书愈多,驯至为一人毕生精力所不能殚读。”浩如烟海之史书,人一生恐怕是难以穷尽的,治学当有宗教般的虔诚。对知识有敬畏之心不易剑走偏锋,严耕望先生读书虽讲究博通,从而培养治学之潜力,但其皆根植于中国传统史籍,一如吕思勉先生,于二十四史用功最深,却能“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其二是对前人当有敬畏之心,治学为人皆非无本之木,若无前人栽树,何来后人育林?严耕望先生最为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这“四大家”,钱穆先生于其犹有提携之恩,《治史三书》中详述四位师长之事,拳拳之情在于字句之间。由以此,严耕望先生之治学实可谓承其四家,如余英时先生所撰悼文所言:“以治学途辙言,他较近于陈垣与吕思勉,而稍远于陈寅恪与宾四(钱穆)师。这是毫无可疑的。然而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可见,治学应当对学问与师长有敬畏之心,方能赓续传承,才能有所收获。

所谓为,非胆大妄为之为,而是作为之为。治史向来是有为之学,非空发义理为事,言之必有物,章句间皆有深意,正所谓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素来是传统史学一大信则,元明之间虽有式微之势,及至清人尤为强调史学经世之用,乾嘉实证之风于近世史学影响最为深远。严耕望先生撰著便是强调实用,此实用非功用主义,而是“多做具体问题,少做抽象问题”,以其标准而言则是“充实而有光辉”。老先生治史由先秦再到隋唐,又及历史地理,然观《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考》《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代交通图考》等论著,无不落于实处,非发一时之议,于后学最为有用,这正是有为之处。此正如陈寅恪先生“预流”之说所揭橥,治学有为在于:“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然此实为宏愿,非世人皆能做到,唯心当向往之而已。人文学科时常被人视为只做得空头文章,无益于实事,以至于有时学史之人未免也会妄自菲薄,然而茅海建教授所言却是极为切要的:“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将反思的经验从自我推向历史,史学之作为正在于其间,这种价值也正是我们所熟知却又误以为虚妄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

畏与为之间,不免又有界限。畏到了极点,便难以为;为过了极限,便也失了畏。畏是为之基础,史学算是一门讲究积累的学问,若要以其为志业,没有信念是难有作为的。治史也确为苦事,要有坐得住的勇气,树立有作为的自信心,才能做得出有作为的事,治学之理亦复如是。

若要真正体味治史的苦与乐,劝君还当多翻《治史三书》,以及其他众多大家读书的心得,他们的经验皆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不是我这样信口开河谈出来的。妄撰此读书感悟,以上所说皆是“人人所知道的话”,惟以之共勉,共同学习。